返回

【应用案例】借助“乐教乐学”,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2018-11-26 15:02:34 来源:《闵行教育研究》杂志社

本文发表于2018年第5期上海《闵行教育研究》杂志

——《小珊迪》语文教学实践案例

作者:上海市金汇实验学校  赵梅


【摘要】

教师巧妙借助“乐教乐学” 信息技术平台支撑,突破传统的朗读教学形式,将文字、动态图形、声音等有机结合,让师生间有信息的实时交互,为学生提供真实情景、真实语言,提升学生对朗读的语感、节奏语调等把握能力,有力促进了学生朗读自信心,提高朗读能力。


【关键字】

“乐教乐学”平台     信息技术支撑     提高朗读能力

《小珊迪》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一个贫穷孩子小珊迪为了卖出一盒火柴,为了找还四个便士,被一辆马车轧断了双腿的悲惨故事,奄奄一息的他仍然叮嘱自己的弟弟找还零钱,临死前牵挂的还是弟弟今后的生活。那位买火柴的先生被感动了,答应小珊迪永远照顾他的弟弟。全文语言平实,却闪现着珊迪诚信的精神光辉及作者对小珊迪的无比同情和深深的敬意。

引领学生沐浴在这种美好的情感;激发其同情心,感悟到真诚善良的美好品质,是本文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学中,笔者借助“乐教乐学” 信息技术平台,将文字、动态图形、声音等有机结合,让师生间有信息的实时交互,为学生提供真实情景、真实语言,提升学生朗读的自信心及朗读能力,很好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片段回放

课堂上,老师正借助“乐教乐学”平台执教四年级语文《小珊迪》……

师:刚才我们着重抓了珊迪求买火柴时的四句话来品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了这个贫穷可怜的男孩为了生存,在冬夜里求买火柴时语气一次比一次急切。那么朗读时,大家就要注意这四句话表达时的语气,要一次比一次急切,一次比一次强烈。大家试着练习一下,练习完后,请你与平台上自己或同伴的朗读录音作比较,然后交流评价。  

学生试着练习朗读后,上平台再次朗读,然后倾听自己或同伴的录音进行对比,不一会儿,课堂上就举起了许多小手。

李同学:(不好意思地)刚才我听了自己的第一次的朗读录音,发现自己将“乞” 字声调读错了,课文有的地方读得结结巴巴,有点不流利。


师:(鼓励地)你在自我对比中,主动发现了自己读错的字音和不足的地方,不错。

张同学:(一本正经地)我刚才和自己预习时读的录音比较,发现自己在读小珊迪求买火柴时,语气太平淡了,没有读出他求买火柴时一次比一次强烈的语气。


师:(追问)那你现在能不能再读给大家听?(生读后)我们再听听他平台上第一次朗读(比较),确实现在朗读进步很大。

陈同学:(诚恳地)我觉得自己第一次朗读的速度太快了,没有读出珊迪的迫切感,感情不够。


师:(点头)对!朗读的速度要适中,语调要抑扬顿挫,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情感,你再来试试。(学生再次朗读,显然进步不少)

肖同学:(佩服地)我是将自己的朗读和同桌进行比较,发现她很有感情的,读出了珊迪的可怜与贫穷,而我表现得还不够,所以要学习她。


师:(追问)你觉得她将哪些词语表现得很好?(生回答)对!所以朗读时抓住关键词句,读出重音,着力表现很重要。

刘同学(诚恳地):王同学读得比较流利,但是感情还不够,还有他朗读时用的小鸟欢乐争鸣的配音不太合适配这段朗读。


师:(故意地)那你觉得在这里配上怎样的音乐会更好?

刘同学:(自信地)我觉得节奏不能太快、太轻松的,深沉一点的比较符合当时珊迪的处境。


师:(很高兴,翘起大拇指)是的,读流利是朗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深入作者内心世界,才能有感情地朗读。你提出的背景配乐不匹配的这个建议很好,确实运用背景音乐是为了渲染烘托当时的气氛,能够为表达课文情感服务的,但如果选择不恰当的反而削弱或打乱了课文情感。

学生们频频点头,继续着踊跃发言……


二、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语文学习的灵魂是读,但有时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缺乏感性经验,又由于时间、空间及自身有限的经历,有些事物不能直接观察和体验,较难对一些文章中出现的语句理解,进而有感情地朗读。

(一)基于预学资源,从学生实际出发,主抓两个重要环节

借助“乐教乐学”平台上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初步资源,可以充分了解学生预学中的初步感受,基于学生实际理解水平,化繁为简,直奔文章几个重点内容。先抓珊迪“求买火柴”的四句对话,品读中感受他求买火柴时层层急迫的语气,感悟到他的贫穷与可怜。接着从对他的外貌描写中,“衣着破烂”、“冻得发青”等词,进一步感受他的饥寒交迫。然后重点品读了11-14节中小珊迪及弟弟的语言,与上文中的贫穷作对比,充分体会到小珊迪虽人穷却志不短的诚信品质和命运的悲惨。

因为有了预学资源的了解和应用,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实际状态,并基于实际状态,化繁为简,设计巧妙而又有针对性教学流程,既简洁,又有充裕的时间效解决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落实对主要人物的理解和感悟,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预学资源,开展前后对比朗读,促进理解内化提高

粗读伊始,学生在平台上的朗读显然是不够到位的,有的字音不够准确,有的朗读语音语调平淡,还有的没有将当时人物的处境表现出来。如何引领学生自己感悟,自己改进提高朗读呢?

“读中理解,读中比较,读中感悟,读中评价”是本课教学的着眼点,也是落实朗读能力提升的抓手。故事中,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是与他可怜窘迫的处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出浑身解数,把小珊迪这种“可怜”渲染到了极点的时候,引导学生“步步走近”式朗读,直至触动学生心弦,达到真情朗读,再结合课文中“临死托弟归还零钱”的行为反衬,小珊迪身上这种美好的品质也就自然而然地凸现了出来,也就更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随后,再将自己的二次朗读与平台上自己的或同伴的初始朗读对比,在对比与探究中不断深化理解,通过朗读表达感悟。

纵观整堂课学生的学习过程,较好地体现了“以读为本”的语文学习理念。读书的方式多而有效,有自主练读,有示范朗读,有入情入境地分角色读,也有将自己通过品读后的再朗读与自己先前的或同伴录音对比,在比较中掌握朗读要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学生在一遍遍诵读、一轮轮交流、一次次探究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了熏陶。

三、分析反思

(一)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了朗读习惯

以前很苦恼,随着课文篇幅的增长,如果学生不认真预习和朗读,往往会在课上与老师的思维对接不上。如何让学生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乃至爱上朗读?

借助“乐教乐学”这个信息技术平台,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通过布置预习中的朗读作业,并上传至平台,教师对学生的完成状况一目了然,对完成质量也可以做到有效检测。同时,也为学生交流赏析作业提供了途径。平台上,学生之间进行倾听与评价,并对得红花最多者或是最快完成者给予表扬或作为榜样给伙伴范听。这样的一激励,学生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怕落后,往往要读上几遍,等非常熟练了,才敢上传。有的竟会提前完成早布置的作业,还有的还会主动给朗读配音、配画面。

逐渐地,在信息技术的助推下,提高了学生朗读兴趣,有效帮助学生养成了朗读习惯。

(二)运用信息技术,营造了朗读环境

利用信息技术,巧妙进行创设情景,感染学生的情绪,唤醒学生对朗读的渴望。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拉近时空距离,教师一开始借助音视频文件,配乐、配背景,再现了当时的情境:一缕哀婉的乐曲缓缓响起,天上飘着的片片雪花,一个衣着破烂、孤寂的男孩,捏着几盒火柴,孤独地走在大街上,嘴里不停地叫卖着……

技术的运用,顿时渲染气氛,营造出了与课文背景、环境一致的基调,创造了良好的朗读环境。学生静静观察、倾听与思考,打通了学生思维联想的空间。

(三)运用信息技术,训练了朗读技巧

资源库中教师声情并茂的教师范读带给学生一定的冲击力,尤其是教师拿捏准确的一些朗读技巧的处理,如:语气、语调的处理、重音的体现,停顿气息的处理等是值得学生学习的。但这些朗读技巧如果通过口头讲解是抽象的,有些是学生一下子难以学会的,在传统课堂上闪现后就容易过去了。

而这时充分借助平台存储、反复回放等功能,学生就可以反复倾听和模仿老师范读录音,实现直观学习,直至内化掌握。

(四)运用信息技术,激发了朗读情感

朗读水平的关键是情感的到位。所以,教师借助课前配乐的深情导入,调动学生情绪,引发学生学习的无穷联想;课末在理解基础上的配乐朗读,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技术支撑下的音乐的美帮助学生体验到文学的美,使学生跨越时空,使学生如临其境,如感其情,将情感推向高潮。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自身的情感不断地得到了激发,自然而然地达到了与作者、教者的情感共鸣,达到了语文教与学的新境界。